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四川万源县花萼山(124雄、5雌及蝌蚪),陕西洋县(8雄、4雌)标本。
成体:体小呈三角形,雄蛙体长22mm,雌蛙体长25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87。头宽略大于头长;吻钝尖,微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颊部略向外倾斜;鼻孔近吻端,鼻间距小于眼间距而大于上眼睑宽;鼓膜不显;无犁骨齿;舌椭圆形,后端无缺刻。
表287 合征姬蛙成体量度(四川万源)
Table 287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Microhyla mixtura Liu et Hu (Wanyuan, Sichuan)
单位:mm
项目 20♂♂ 5♀♀ 项目 20♂♂ 5♀♀
体 长
SVL 20.5—23.7
22.1 23.8—26.6
24.9 前臂及
手 长
LAHL 9.0—10.0
9.6
43.5% 9.8—12.0
10.8
43.5%
头 长
HL 5.2—6.4
5.8
26.2% 5.6—6.3
6.0
24.1% 前臂宽
LAD 1.0—1.6
1.3
5.9% 1.3—1.7
1.4
5.6%
头 宽
HW 5.6—6.4
6.1
27.6% 6.0—6.5
6.4
25.2% 手 长
HAL 5.3—6.6
5.8
26.2% 6.1—6.5
6.3
25.1%
吻 长
SL 2.4—3.0
2.7
12.2% 2.2—2.9
2.7
10.8% 后肢长
HLL 36.5—42.0
39.5
178.5% 42.0—48.0
44.6
179.0%
鼻间距
INS 1.9—2.3
2.1
9.5% 2.0—2.2
2.0
8.0% 胫 长
TL 11.5—13.4
12.4
55.9% 13.1—14.4
13.8
55.1%
眼间距
IOS 2.4—3.0
2.7
12.2% 2.9—3.0
2.9
11.6% 胫 宽
TW 3.2—4.0
3.6
16.3% 3.4—3.9
3.7
14.8%
眼睑宽
UEW 1.3—1.9
1.6
7.2% 1.4—1.7
1.5
6.0% 跗足长
TFL 16.0—19.3
17.6
79.6% 19.2—21.9
20.2
81.1%
眼 径
ED 2.0—3.0
2.6
11.8% 2.5—3.3
2.9
11.6% 足 长
FL 11.8—13.8
12.6
56.6% 13.8—15.1
14.4
57.8%
前肢细弱,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指间无蹼,指端钝圆,无吸盘,其背面亦无纵沟;第一指短小,第二指略短于第四指,达第三指的第二关节下瘤;关节下瘤发达;掌突2个,内掌突椭圆形,略小于外掌突。后肢粗壮,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或眼后缘,左、右跟部重叠,胫长超过体长之半;第一趾端钝圆,其余各趾膨大成吸盘,吸盘背面有纵沟,一般以第三、第四趾上的最为明显,有一定的变异;第五趾短于第三趾;趾侧缘膜窄,基部相连成微蹼;关节下瘤大;内蹠突长椭圆形,外蹠突小而圆;有外跗褶。
皮肤较粗糙,背面有分散小疣,多呈纵行排列,沿背正中自吻端至肛前方者疣窄长,其两侧者多呈椭圆形或圆形;四肢背面有小圆疣;颞褶明显,其下方的肤沟由眼后角至前肢基部绕至腹面形成环绕咽喉部的肤沟。腹后端与股部交界处及股基部后方有较大扁平疣。
生活时背面灰棕色,有一明显的酱褐色主干,从两眼间的三角形斑开始向后延伸加宽在两肩水平处及后背中部分别向两侧斜出达体侧及胯部,后背到近肛前方有一个或两个“∧”形纹,或“∧”形纹呈断续的斑点状。主干线纹的两外侧常有与之平行的浅色线纹;颊部及体侧略带淡蓝色;体侧有醒目的黑褐色纹,此纹自眼前角至眼后沿颞褶达前肢基部前方中断,再自肩部形成一个角状弯曲,从前向后斜达胯部,当后肢曲向体后时,此线纹与体侧线纹相衔接。股部前方远端及四肢背面具深浅不同酱褐色斑纹,前臂3条,股、胫部各4—5条,色较浅,胫部横纹内侧末端及跗内侧与肛两侧皆为黑褐色。背面所有酱褐色斑的周围都镶有玫瑰黄色的细边。腹面咽喉部紫黑色,胸部灰褐色,腹部灰白或灰色,有密集小黑点。虹彩淡赭色,瞳孔深褐色。
第二性征:雄蛙有单咽下外声囊,声囊孔长裂形;咽喉部色深;紫红色雄性线明显;无婚垫。
卵:剖视5月31日采于万源的CIB 610233号雌蛙,左侧有卵84粒,卵粒直径1mm左右,动物极棕褐色,植物极乳黄色。
表288 合征姬蛙蝌蚪4个量度(四川万源)
Table 288 Measurements of Four tadpoles of Microhyla mixtura Liu et Hu
(Wanyuan, Sichuan)
单位:mm
头体长
SVL 9.710.0
9.9 眼间距
IOS 5.86.1
5.9
59.6 尾肌宽
TMD 2.52.8
2.7
27.3
体 高
BH 5.56.0
5.8
58.6 尾 长
TaL 15.018.4
16.6
167.7 后肢长
HLL 4.06.1
体 宽
BW 4.86.4
5.5
55.6 尾 高
TaH 5.65.9
5.7
57.6 发育时期
(Gosner,1960) 第33—35期
蝌蚪:生活时背面深褐色,前端两侧略带浅绿色;腹面乳白色略透明;尾基部较背面浅,尾鳍乳白色,上、下尾鳍边缘由密集深褐色小点组成宽黑边。当蝌蚪后肢5.2mm(第34期)时,头体长9.9mm,尾长为头体长的1.7倍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88。头及背部扁平,体略高;尾肌弱,尾鳍发达,上尾鳍较下尾鳍窄,尾末端细尖;吻端圆,鼻孔位于眼前方中线两侧,眼小位于头的两极侧;出水孔位于肛前方腹中线上,为一宽而薄的肤褶所覆盖,该肤褶达肛部;肛孔位于下尾鳍基部中央。口位于吻端,呈“ ”形,上唇褶平直,在口的两侧及前下方有较宽的唇褶,褶缘各有4—5个乳突,无唇齿,无角质颌。
变异:比较观察陕西洋县、四川万源、贵州梵净山、湖北均县、安徽霍山、浙江宁波地区标本,其体形大小和色斑有一定变异,如浙江宁波地区标本雄蛙体长19.0—
23.6mm(平均21.7mm),雌蛙体长20.5—22.5mm(平均21.6mm),其体长比陕西洋县、四川万源等地者较小;其色斑,即使同一地区的标本色斑都有变异,个别标本背面主干及斜出的斑纹全是由断续的碎斑构成,背部的“∧”形斑有连续或断裂成斑点状,体侧酱色纹有宽有窄,有的呈线纹状,有的呈点状;各趾吸盘背面纵沟也无一定规律。以不同地区雄蛙为例,其变异见表289和表290。
表289 5个地区合征姬蛙趾吸盘背面纵沟的比较
Table 289 Comparisons of dorsal longitudinal grooves on toes of five
populations of Microhyla mixtura Liu et Hu
纵沟 陕西洋县5♂♂
左/右 四川万源27♂♂
左/右 贵州梵净山4♂♂
左/右 湖北均县3♂♂
左/右 安徽霍山2♂♂
左/右
Ⅰ趾 0/0 4/7 2/0 0/0 0/0
Ⅱ趾 3/4 20/21 3/4 1/2 1/2
Ⅲ趾 5/5 26/25 3/4 3/3 1/2
Ⅳ趾 5/5 25/27 4/4 2/3 1/1
Ⅴ趾 4/4 25/22 4/3 2/1 0/0
表290 5个地区合征姬蛙皮肤及色斑变异
Table 290 Variations on skin and colour of five populations of Microhyla mixtura Liu et Hu
陕西洋县5♂♂ 四川万源
27♂♂ 贵州梵净山4♂♂ 湖北均县3♂♂ 安徽霍山县2♂♂
皮肤 较粗糙 较光滑 较光滑 较粗糙 较粗糙
体侧黑色纹 在肩上方中断或不中断 均在肩上方中断 仅1只在肩上方不中断 仅1只在肩上方不中断 在肩上方中断
上腹部黑褐色斑点 无 无 均有 无 均有
下唇缘至胸部浅色细纵纹 无 无 均有 无 无
成体:体小呈三角形,雄蛙体长22mm,雌蛙体长25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87。头宽略大于头长;吻钝尖,微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颊部略向外倾斜;鼻孔近吻端,鼻间距小于眼间距而大于上眼睑宽;鼓膜不显;无犁骨齿;舌椭圆形,后端无缺刻。
表287 合征姬蛙成体量度(四川万源)
Table 287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Microhyla mixtura Liu et Hu (Wanyuan, Sichuan)
单位:mm
项目 20♂♂ 5♀♀ 项目 20♂♂ 5♀♀
体 长
SVL 20.5—23.7
22.1 23.8—26.6
24.9 前臂及
手 长
LAHL 9.0—10.0
9.6
43.5% 9.8—12.0
10.8
43.5%
头 长
HL 5.2—6.4
5.8
26.2% 5.6—6.3
6.0
24.1% 前臂宽
LAD 1.0—1.6
1.3
5.9% 1.3—1.7
1.4
5.6%
头 宽
HW 5.6—6.4
6.1
27.6% 6.0—6.5
6.4
25.2% 手 长
HAL 5.3—6.6
5.8
26.2% 6.1—6.5
6.3
25.1%
吻 长
SL 2.4—3.0
2.7
12.2% 2.2—2.9
2.7
10.8% 后肢长
HLL 36.5—42.0
39.5
178.5% 42.0—48.0
44.6
179.0%
鼻间距
INS 1.9—2.3
2.1
9.5% 2.0—2.2
2.0
8.0% 胫 长
TL 11.5—13.4
12.4
55.9% 13.1—14.4
13.8
55.1%
眼间距
IOS 2.4—3.0
2.7
12.2% 2.9—3.0
2.9
11.6% 胫 宽
TW 3.2—4.0
3.6
16.3% 3.4—3.9
3.7
14.8%
眼睑宽
UEW 1.3—1.9
1.6
7.2% 1.4—1.7
1.5
6.0% 跗足长
TFL 16.0—19.3
17.6
79.6% 19.2—21.9
20.2
81.1%
眼 径
ED 2.0—3.0
2.6
11.8% 2.5—3.3
2.9
11.6% 足 长
FL 11.8—13.8
12.6
56.6% 13.8—15.1
14.4
57.8%
前肢细弱,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指间无蹼,指端钝圆,无吸盘,其背面亦无纵沟;第一指短小,第二指略短于第四指,达第三指的第二关节下瘤;关节下瘤发达;掌突2个,内掌突椭圆形,略小于外掌突。后肢粗壮,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或眼后缘,左、右跟部重叠,胫长超过体长之半;第一趾端钝圆,其余各趾膨大成吸盘,吸盘背面有纵沟,一般以第三、第四趾上的最为明显,有一定的变异;第五趾短于第三趾;趾侧缘膜窄,基部相连成微蹼;关节下瘤大;内蹠突长椭圆形,外蹠突小而圆;有外跗褶。
皮肤较粗糙,背面有分散小疣,多呈纵行排列,沿背正中自吻端至肛前方者疣窄长,其两侧者多呈椭圆形或圆形;四肢背面有小圆疣;颞褶明显,其下方的肤沟由眼后角至前肢基部绕至腹面形成环绕咽喉部的肤沟。腹后端与股部交界处及股基部后方有较大扁平疣。
生活时背面灰棕色,有一明显的酱褐色主干,从两眼间的三角形斑开始向后延伸加宽在两肩水平处及后背中部分别向两侧斜出达体侧及胯部,后背到近肛前方有一个或两个“∧”形纹,或“∧”形纹呈断续的斑点状。主干线纹的两外侧常有与之平行的浅色线纹;颊部及体侧略带淡蓝色;体侧有醒目的黑褐色纹,此纹自眼前角至眼后沿颞褶达前肢基部前方中断,再自肩部形成一个角状弯曲,从前向后斜达胯部,当后肢曲向体后时,此线纹与体侧线纹相衔接。股部前方远端及四肢背面具深浅不同酱褐色斑纹,前臂3条,股、胫部各4—5条,色较浅,胫部横纹内侧末端及跗内侧与肛两侧皆为黑褐色。背面所有酱褐色斑的周围都镶有玫瑰黄色的细边。腹面咽喉部紫黑色,胸部灰褐色,腹部灰白或灰色,有密集小黑点。虹彩淡赭色,瞳孔深褐色。
第二性征:雄蛙有单咽下外声囊,声囊孔长裂形;咽喉部色深;紫红色雄性线明显;无婚垫。
卵:剖视5月31日采于万源的CIB 610233号雌蛙,左侧有卵84粒,卵粒直径1mm左右,动物极棕褐色,植物极乳黄色。
表288 合征姬蛙蝌蚪4个量度(四川万源)
Table 288 Measurements of Four tadpoles of Microhyla mixtura Liu et Hu
(Wanyuan, Sichuan)
单位:mm
头体长
SVL 9.710.0
9.9 眼间距
IOS 5.86.1
5.9
59.6 尾肌宽
TMD 2.52.8
2.7
27.3
体 高
BH 5.56.0
5.8
58.6 尾 长
TaL 15.018.4
16.6
167.7 后肢长
HLL 4.06.1
体 宽
BW 4.86.4
5.5
55.6 尾 高
TaH 5.65.9
5.7
57.6 发育时期
(Gosner,1960) 第33—35期
蝌蚪:生活时背面深褐色,前端两侧略带浅绿色;腹面乳白色略透明;尾基部较背面浅,尾鳍乳白色,上、下尾鳍边缘由密集深褐色小点组成宽黑边。当蝌蚪后肢5.2mm(第34期)时,头体长9.9mm,尾长为头体长的1.7倍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88。头及背部扁平,体略高;尾肌弱,尾鳍发达,上尾鳍较下尾鳍窄,尾末端细尖;吻端圆,鼻孔位于眼前方中线两侧,眼小位于头的两极侧;出水孔位于肛前方腹中线上,为一宽而薄的肤褶所覆盖,该肤褶达肛部;肛孔位于下尾鳍基部中央。口位于吻端,呈“ ”形,上唇褶平直,在口的两侧及前下方有较宽的唇褶,褶缘各有4—5个乳突,无唇齿,无角质颌。
变异:比较观察陕西洋县、四川万源、贵州梵净山、湖北均县、安徽霍山、浙江宁波地区标本,其体形大小和色斑有一定变异,如浙江宁波地区标本雄蛙体长19.0—
23.6mm(平均21.7mm),雌蛙体长20.5—22.5mm(平均21.6mm),其体长比陕西洋县、四川万源等地者较小;其色斑,即使同一地区的标本色斑都有变异,个别标本背面主干及斜出的斑纹全是由断续的碎斑构成,背部的“∧”形斑有连续或断裂成斑点状,体侧酱色纹有宽有窄,有的呈线纹状,有的呈点状;各趾吸盘背面纵沟也无一定规律。以不同地区雄蛙为例,其变异见表289和表290。
表289 5个地区合征姬蛙趾吸盘背面纵沟的比较
Table 289 Comparisons of dorsal longitudinal grooves on toes of five
populations of Microhyla mixtura Liu et Hu
纵沟 陕西洋县5♂♂
左/右 四川万源27♂♂
左/右 贵州梵净山4♂♂
左/右 湖北均县3♂♂
左/右 安徽霍山2♂♂
左/右
Ⅰ趾 0/0 4/7 2/0 0/0 0/0
Ⅱ趾 3/4 20/21 3/4 1/2 1/2
Ⅲ趾 5/5 26/25 3/4 3/3 1/2
Ⅳ趾 5/5 25/27 4/4 2/3 1/1
Ⅴ趾 4/4 25/22 4/3 2/1 0/0
表290 5个地区合征姬蛙皮肤及色斑变异
Table 290 Variations on skin and colour of five populations of Microhyla mixtura Liu et Hu
陕西洋县5♂♂ 四川万源
27♂♂ 贵州梵净山4♂♂ 湖北均县3♂♂ 安徽霍山县2♂♂
皮肤 较粗糙 较光滑 较光滑 较粗糙 较粗糙
体侧黑色纹 在肩上方中断或不中断 均在肩上方中断 仅1只在肩上方不中断 仅1只在肩上方不中断 在肩上方中断
上腹部黑褐色斑点 无 无 均有 无 均有
下唇缘至胸部浅色细纵纹 无 无 均有 无 无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指端无吸盘,其背面亦无纵沟,可区别于粗皮姬蛙及小弧斑姬蛙;趾端具吸盘,其背面有纵沟,可区别于花姬蛙与饰纹姬蛙;趾间微蹼又可区别于大姬蛙。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该蛙生活在海拔100—1700m的山区稻田,水坑及其附近的草丛、土穴及泥窝内。在水中时往往仅露出头部,有时浮在水面,不鸣叫也不动;在草丛中或土缝内隐蔽良好,难以发现。据费梁等(1999c)报道,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地区(海拔100m左右)的合征姬蛙在3月下旬(观察时间在1997—1999年)即开始鸣叫繁殖,抱对行为在静水域内进行,雄蛙前肢抱握在雌蛙的腋部;卵群平铺在水面上或黏附在水草间;含卵400—657粒。4月初即可见到小蝌蚪;在常温下,从受精卵至变态成幼蛙大约需时60天,刚完成变态的幼蛙体长8—10mm。曾在陕西洋县(华阳)的1块稻田附近闻此蛙鸣叫,但3—4人重复在该地工作3个晚上均未采到标本。雄蛙鸣声略带弹音,与其他姬蛙鸣声迥异。鸣叫时紫色外声囊膨胀成泡状。1961年5月30日在陕西洋县及1974年5月9日在湖北均县都采到雌蛙,腹内均有成熟待产卵粒,卵径约1.0mm。1961年5月24日曾在四川万源县采得一雌蛙,于5月28日在室内产卵。可见,此蛙在偏北的大巴山和秦岭以南地区产卵季节为5—6月。四川万源县的蝌蚪均采自刚翻耕过而尚未插秧的稻田中或水坑内,水深为100—200mm,蝌蚪群集于向阳处,多在水的中层活动。受惊扰后,一般潜入水底隐蔽。
国内分布
地理分布 陕西(洋县及华阳镇、宁强)、河南(商城)、四川(万源、南江)、重庆(城口、巫溪)、贵州(印江的梵净山)、湖北(丹江口、神农架)、安徽(霍山、金寨、岳西)、浙江(北仑)。